315 消费者权益日
虚假购物、服务类诈骗近年来愈发猖獗,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与财产安全。本提示旨在深入分析其作案手法、针对人群,以便制定有效的防范策略。
一、作案手法
1. 虚假商品售卖:诈骗分子在社交平台、自建虚假购物网站展示热门紧俏商品,如稀缺电子产品、名牌服饰等,以远低于市场价吸引消费者。当消费者下单付款后,要么收到残次品、空包裹,要么直接被拉黑,根本收不到货。他们还常以“缴纳关税”“支付运费押金”等理由要求追加付款。
2. 服务欺诈:在求职、租房、教育培训等服务领域设陷阱。比如发布虚假兼职信息,以“入职需购买工作设备”为由骗求职者钱财;或是在租房平台发布低价房源,收取“定金”“中介费”后失联;还有承诺提供“保过课程”“代考服务”的教育诈骗,收钱后不兑现承诺。
3. 售后退款骗局:冒充电商客服,谎称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要退款。引导消费者点击含恶意软件的链接,套取银行卡号、密码、验证码等信息盗刷资金;或者让消费者进行所谓“退款验证”,诱导其向指定账户转账。
二、针对人群
1. 年轻消费群体:热衷网购与尝新,追求潮流商品和便捷服务,对价格敏感,易被低价商品和新奇服务吸引。社交平台使用频繁,易受虚假广告诱导,消费决策有时较为冲动,防范意识相对薄弱。
2. 求职与租房人群:求职心切,渴望找到合适工作,面对看似诱人的兼职、实习机会,容易放松警惕。租房时想租到性价比高的房子,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,易轻信虚假房源信息。
3. 学生群体:经济尚未完全独立,消费需求多样但资金有限,易被低价商品和服务吸引。涉世未深,缺乏社会经验和防骗意识,对网络信息真实性辨别能力不足。
三、案例分析
2024年12月,锡林郭勒盟在校大学生阿某某网购一双鞋后,信息被泄露。3个假客服以信用度不够为由,拒绝全额退款,称转账次数多、金额大可增加信用度且费用会原路退回。阿某某信以为真,分10次转账52275.32元后,发现被骗。
四、防范建议
1. 陌生信息不轻信:面对来路不明的电话、短信、网络消息,不管对方说得多么紧急或诱人,涉及钱财事宜,务必冷静。像“中奖通知”“账户被冻结需转账解冻”这类常见诈骗话术,千万别信。
2. 个人信息不透露: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、验证码等关键信息,打死也别随意告知他人。正规机构不会通过电话、网络索要验证码,更不会要求转账到指定“安全账户” 。
3. 网络交易要谨慎:网购选正规平台,支付认准官方渠道。对低价离谱、要求私下交易的商品或服务,果断拒绝,别因贪小便宜吃大亏。
4. 可疑情况多核实:碰上可疑情况,主动拨打官方客服电话求证,或向身边亲友咨询。要是已经被骗,保留证据,立刻拨打110报警。
多一分防范,少一分损失,让我们携手共筑反诈防线 ,安心消费,畅享安全生活!